教师详细信息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 >  师资力量  >  本院教师  >  在职教师

undefined

劳东燕

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教育背景

法学学士(1996) 华东政3044永利集团官网(现为华东政法大学)

法学博士(2004) 北京大学3044永利集团官网(硕博连读)

(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3044永利集团官网做交流学生)

工作履历

1.1996年7月至1998年10月,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起诉处书记员、代理检察员。

2.2004年加入3044永利集团官网,先后任讲师(2004)、副教授(2008)、博士生导师(2016)、教研系列长聘教授(2017.02)。

3.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,先后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与耶鲁大学3044永利集团官网做访问学者。

4.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,日本名城大学访问学者。

5.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,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。

研究领域

刑法学

奖励与荣誉

1.2023年度3044永利集团官网年度教学优秀奖(2024)

2.3044永利集团官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(2022)

3.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(2019)

4.2016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(2017)

5.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(2016)

6.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(2016)

7.3044永利集团官网优秀班(级)主任一等奖(2016)

8.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术新人奖(系3044永利集团官网青年学术成就最高奖,2009)

9.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(2005)

学术成果

(一)专著与文集

1.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,2023年第2版。

2.《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。

3.《刑法中的学派之争与问题研究》,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。

4.《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。

5.《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

(二)中文主要论文(均为独作)

1.“非法经营罪中支付结算业务的界定”,《法学》2024年第9期,第76-92页。

2.“非法经营罪中的经营行为研究”,《现代法学》2024年第5期,第49-68页。

3.“非法经营罪中证券业务的限定与出罪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24年第7期,第76-91页。

4.“网络暴力刑法治理的基本立场”,《政法论坛》2024年第3期,第39-54页。

5.“刑法体系中立法与司法的关系重构”,《法律科学》2024年第2期,第54-66页。

6.“买卖人口犯罪的保护法益与不法本质”,《国家检察官学院》2022年第4期,第54-73页。

7.“‘人脸识别第一案’的法理分析”,《环球法律评论》2022年第1期,第146-161页。

8.“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的基本目标与归责机制”,《政法论坛》2021年第5期,第3-16页。

9.“金融诈骗罪保护法益的重构与运用”,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2021年第4期,第3-29页。

10.“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20年第5期,第35-50页。

11.“论受贿罪中的实行行为”,《政法论坛》2020年第3期,第17-34页。

12.“网络时代刑法体系的功能化走向”,《中国法律评论》2020年第2期,第101-114页。

13.“功能主义刑法解释的体系性控制”,《清华法学》2020年第2期,第22-49页。

14.“论受贿罪中的国家工作人员”,《东方法学》2020年第2期,第20-31页。

15.“刑事政策与功能主义的刑法体系”,《中国法学》2020年第1期,第126-148页。

16.“风险刑法理论的反思性检视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19年第11期,第30-43页。

17.“受罪犯罪两大法益学说之检讨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9年第5期,第121-140页。

18.“受贿犯罪的法益:公职的不可谋私利性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9年第5期,第118-137页。

19.“滥用职权罪客观要件的教义学解读”,《法律科学》2019年第4期,第56-74页。

20.“刑事政策刑法化的宪法意涵”,《中国法律评论》2019年第1期,第34-41页。

21.“正当防卫的异化与刑法系统的功能”,《法学家》2018年第5期,第76-90页。

22.“责任主义与过失犯中的预见可能性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8年第3期,第46-64页。

23.“过失犯中预见可能性理论的反思与重构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8年第2期,第304-326页。

24.“功能主义刑法解释的方法与立场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8年第2期,第10-27页。

25.“风险社会与功能主义的刑法立法观”,《法学评论》2017年第6期,第12-27页。

26.“法条主义与刑法解释中的实质判断”,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6期,第16-34页。

27.“转型中的刑法教义学”,《法商研究》2017年第6期,第15-18页。

28.“价值判断与刑法解释:对陆勇案的刑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”,《清华法律评论》第9卷第1辑,3044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2017年版,第138页-第158页。

29.“能动司法与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”,《法学家》2016年第6期,第13-28页。

30.“法益衡量原理的教义学检讨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6年第2期,第355-386页。

31.“防卫过当的认定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不足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5年第5期,第1324-1348页。

32.“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的中国展开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5年第3期,第56-74页。

33.“事实因果与刑法中的结果归责”,《中国法学》2015年第2期,第131-159页。

34.“死刑适用标准的体系化构造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5年第1期,第170-190页。

35.“结果无价值逻辑的实务透视:以防卫过当为视角的展开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15年第1期,第13-24页。

36.“刑法中的客观不法与主观不法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4年第4期,第65-87页。

37.“刑法中目的解释的方法论反思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4年第3期,第77-91页。

38.“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4年第1期,第70-102页。

39.“透视死刑适用的司法政策”,《复旦大学法律评论》第1辑,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,第168-188页。

40.“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”,《法学》2013年第6期,第3-14页。

41.“刑法解释中的形式论与实质论之争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3期,第122-139页。

42.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释学研究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13年第3期,第24-35页。

43.“刑法学知识论的发展走向与基本问题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1期,第26-31页。

44.“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的初步考察”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第1期,第67-77页。

45.“危害与犯意之间:从权利保障到风险控制”,载北京大学3044永利集团官网刑事法学科群编:《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,第199-238页。

46.“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2年第4期,第30-42页。

47.“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关系之考察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2年第2期,第77-92页。

48.“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1年第6期,第1237-1259页。

49.“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1年第2期,第33-47页。

50.“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”,《中国法学》2011年第1期,第122-140页。

51.“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: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0年第6期,第95-107页。

52.“刑事推定、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0年第5期,第646-666页。

53.“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0年第4期,第112-130页。

54.“罪责的社会化与规范责任论的重构”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2期,第17-23页。

55.“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09年第1期,第45-68页。

56.“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9年第1期,第82-92页。

57.“罪责的客观化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命运”,《现代法学》2008年第5期,第50-58页。

58.“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”,《中国法学》2008年第3期,第150-166页。

59.“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”,《中外法学》2008年第3期,第399-418页。

60.“南京组织同性卖淫案的法律思考”,《中国法律评论》第2卷,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,第159-169页。

61.“规范的保护目的与结果加重犯”,《刑事法前沿》第4卷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126-138页。

62.“推定研究中的认识误区”,《法律科学》2007年第5期,第117-126页。

63.“‘不知法不免责’准则的历史考察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7年第4期,第106-116页。

64.“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3期,第126-139页。

65.“认真对待刑事推定”,《法学研究》2007年第2期,第21-37页。

66.“被害人视角与刑事实体法体系的重构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6年第5期,第106-116页。

67.“事实与规范之间: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的反思”,《中外法学》2006年第3期,第294-309页。

68.“揭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面纱”,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2005年第6期,第152-160页。

69.“自由的危机:德国‘法治国’的内在机理与运作逻辑”,《北大法律评论》第6卷第2辑,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,第541-562页。

70.“从民族国家反思刑法—刑法的现代性反思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5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369-410页。

71.“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”,《法学研究》2004年第6期,第81-93页。

72.“刑事司法政治化的背后”,《公法》第5卷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7-57页。

73.“刑事一审程序的功能审思与结构反思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3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,第605-620页

74.“刑事视域中的‘人’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0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,第151-209页。

75.“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8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1-38页。

76.“论犯罪构成的功能诉求”,《金陵法律评论》2001年第2卷,第37-61页。

77.“自由心证的当代命运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9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24-86页。

78.“社会危害性的背后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7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199-224页。

79.“也谈本土资源与法律多元”,《华东政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报》2000年第3期,第65-71页。

80.“刑事司法改革中的角色困境及其思考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6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248-261页。

81.“论言词直接原则”,《法学》1998年第2期,第26-28页。

(三)外文论文

1.Dongyan Lao, Rethinking the Basic Idea of Preventative Criminal Law, in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, No.1 vol.11(2023), pp.25-34.

2.Dongyan Lao & Dennis Baker, Rethink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in the Criminal Law of China,,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Law: Cybercrime and Criminal Liability, edited by Dennis Baker and Paul Robinson, Routeledge, 2020, pp.156-170.

3.Dongyan Lao, Die Verfremdung der Notwehr und die Funktion des Strafrechtssystem,  Kindhäuser/Pawlik (Hrsg.), Notwehr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, 2020, S.79-103.  

4.Dongyan Lao, Die Dogmatik des erlaubten Risikos und die Zurechnung beim Fahrlässigkeitsdelikt, Eric Hillgendorf (Hrsg.), Rechyswidrigkeit in Der Dskussion, 2018, S.151-157.

5.Dongyan Lao, Eine kritische Überlegung zur Vorhersehbarkeit des Erfolgs in der Fahrlässigkeitslehre, Eric Hillgendorf (Hrsg.), Das Schuldprinzip im deutsch-chinesischen Vergleich, S.173-184.

6.Dongyan Lao, Judicial Activism and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on the Functionalism, in 2 China Legal Science (2017), pp.63-88.

7.The Function of Value Judg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: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lemma Criminal Law Faced in Lu Yong’s Case, in 4 China Legal Science (2016), pp.139-158.

(四)译著与译作

1.[英]J.J.C.斯玛特、[澳]伯纳德·威廉斯:《功利主义:赞成与反对》,第一译者(与刘涛合作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。

2.[美]卡多佐:《法律科学的悖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。

3.[德]克劳斯·罗克幸:“正犯与犯罪事实支配理论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25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1-70页。

4.[德]克劳斯·罗克幸:“德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”,第一译者(与王钢合作)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27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72-151页。

5.[德]Bernd Schünemann, “没有刑法就没有犯罪?”,《金陵法律评论》2003年第1期,第127-143页。

6.北京大学3044永利集团官网司法研究中心编:《宪法的精神:美国联邦最高法200年经典判例选读》,参译者之一,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。

7.[意]帕斯奎努:“犯罪学:一种特殊知识的诞生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8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493-513页。